敬請參觀
下醍醐
醍醐寺
坐落在京都市東南方的醍醐寺,於874年由聖寶(832-909,圓寂後以「理源大師」之名廣為人知)創建,是占地甚廣的佛教寺院。寺院與日本皇室擁有千年以上的深厚交情,受歷代天皇的照應而繁盛昌隆。醍醐寺作為佛教總本山之一而聞名於世,對於日本人而言,更是文化價值不菲的古剎。由於醍醐寺是真言宗醍醐派的總本山,故亦成為知名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中最受重視的靈場,同時更是平安時代傳承至今的修驗道當山派(融合佛教與山岳宗教兩種信仰)的本山。
靈寶館收藏的75537件國寶及430件重要文化財,歷史價值極高,於1994年獲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醍醐寺」之名源自表現山泉水滋味的日語「醍醐味」,意為「本質純粹」。
空海(774-835,圓寂後以「弘法大師」之名廣為人知)曾確立真言密教,是日本最知名的僧侶,而聖寶大師即是其徒孫。日本的真言宗是傳承至今的兩大密教宗派之一(另一宗派則為藏傳佛教),源自大乘(摩訶衍那)佛教衍生出的金剛乘教。傳說中聖寶大師經佛陀指引來到聖水湧出之地,日後即在該處創建了醍醐寺。聖寶亦是修驗道的開山始祖。
醍醐寺由三寶院、下醍醐、上醍醐三大區塊組成,範疇涵蓋整座笠取山。山腳下的三寶院,是醍醐寺歷代住持的住所;另有下醍醐,該區域寺院眾多、佛堂林立,構成醍醐寺的主要建築群。下醍醐下方還有京都最古老的建築「五重塔」。其附近是1935年落成的靈寶館。館中內藏寺寶,依時節會舉辦不同的常設展及特別展,展品包括數千件貴重文書、佛像、畫作等大量國寶。上醍醐則位於笠取山山頂,由聖寶大師於9世紀開創。
醍醐寺有幸受醍醐、朱雀、村上三名篤信佛教的天皇照應,曾於897年至967年間被開發、擴建。然而16世紀時因逢應仁之亂及天災,寺院大半遭毀壞。不過日後豐臣秀吉(1537-1598)終結戰國時代並一統天下,從武將晉升至關白的他大舉翻修及改建醍醐寺,造就出今日所見的模樣。
請參觀下醍醐的伽藍。
西大門
西大門位於醍醐寺主要寺院群「下醍醐」入口,收藏兩尊仁王像。現存的門是由豐臣秀吉(1537-1598)之子豐臣秀賴(1593-1615)於1605年重建而成。
兩尊仁王像分立於大門左右,氣勢威嚴,是知名東亞寺院入口守護神。雕像於1134年落成,被指定為日本的「重要文化財」,保有平安時代流行的穩重風格。而雕像不怒自威的握拳姿態及壯碩的肌肉線條,則是鎌倉時代後常見的仁王像特徵。
「一仁王張口,另一仁王閉口」——這一極具象征性的舉動相當耐人尋味。此種源自古印度文化中的音節「阿」與「吽」,象徵宇宙的始與終、生與死,隨即被納入真言宗的信仰中。其實這與基督教中示範神性的希臘字母「阿耳法」和「敖默加」亦極為相似。
兩尊雕像最早設置於已不復存在的南大門,日後才遷至西大門。
清瀧宮本殿 (重要文化財)
清瀧宮本殿是一座「鎮守社(祭祀鎮守之神的神社)」,供奉醍醐寺總鎮守清瀧權現與真言宗密教的佛陀。目前的建築是於原建築焚毀後的1517年重建而成。清瀧宮本殿的對面是朝拜本殿的清瀧宮「拜殿(一般信眾參拜的建築)」,興建於16世紀後半。本殿與拜殿各自獨立的建築樣式來自神道教的傳統。為避免俗人擅闖神明棲身的聖域,故另興建拜殿。日本全國幾乎所有神社皆採取這種做法。
本殿的鎮守神清瀧權現,是空海(774-836)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守護神。祂是海與雨的造物主——印度的裟伽羅龍王之第三龍女。當祂前往中國,在空海的傳法師傅惠果居住的青龍寺守護密教時,巧遇空海,便與空海一同東渡日本。據說空海入定(靜坐修行)後,聖寶開創上醍醐,并立下在此廣傳密教之願,清瀧權現因而降臨此山,鎮守寺院。清瀧權現尚在中國時名為「青龍」,後改為加上三點水的「清瀧」,意指其渡海飛來。另一方面,「權現」字面意思為「化身」,表示發祥於海外的神或佛以暫時的姿態「轉世」為日本的神祇。因此近代以前的日本佛教會將國外傳入的教義與本土信仰融合,試圖使佛教的佛性與神道的神性合二為一。
毎年4月1日至21日是「清瀧權現櫻花會」,期間會舉辦各種法會及祭典。其中,祭祀神祗的櫻花祭典淵遠流長,重現了太閣豐臣秀吉(讓權後的秀吉)舉辦櫻花盛宴時的場景,是春日京都值得一看的活動之一。屆時身穿傳統服飾的一列長隊會於寺內緩步行進,其場面之壯觀,吸引著全國眾多觀光客接踵而至。
金堂(國寶)
金堂是下醍醐的主要佛堂,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該建築最早於926年落成,之後的600年間曾遭兩次焚毀。尤其於應仁之亂中的1470年,整座佛堂幾乎付之一炬。日後豐臣秀吉實施大幅改建,金堂作為其中一環,由紀州(和歌山縣)湯淺的滿願寺遷築至此。
金堂的遷築事例實屬罕見,依據其遷築遺跡可回溯至建造之初的平安時代(794-1185)、修復時紀州時期的鎌倉時代(1185-1333),以及重建時的桃山時代(1568-1600)。正因曾歷經3個不同時代,方使如今的金堂展現出各時期建築特色於一身的樣貌。
金堂內供奉藥師如來坐像,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隨侍左右,另有隨金堂一同遷入的四大天王守護神像。四大天王像雕工精緻,饒富男性力量之美,據信造於鎌倉時代(1185-1333)初期,然而持國天王與增長天王有可能是後來增設的雕像。整件作品流露出平安時代(794-1185)的穩重風格,據學者推測,作者應來自於以奈良為主要活動中心的禪宗工坊。
金堂內,醍醐寺的僧侶會舉行誦經等慣常的佛教活動,其中最知名的儀式當屬每年2月23日舉辦的「五大力尊仁王會」(另有耳熟能詳的別名「五大力」),其歷史可追溯至907年。儀式前,逾千名的全體僧侶將花費一整週的時間,在佛堂祈禱求願。一般民眾亦可參加該項儀式前的法會,一同祈禱。「五大力」的一大亮點是「舉年糕」比賽,參賽者需舉起巨大「鏡餅(日本年糕的一種)」,最持久者勝出。在五大明王的保庇下,男女需各舉起150公斤及90公斤的鏡餅,奉獻一己之力,以祈求無病消災、身體健康。
金堂內部 金堂正尊藥師三尊(重點保護文物)
在金堂的中央供奉著藥師三尊像(中央:藥師如來;兩側的侍者: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可以說這三尊像是模仿平安初期的檀像雕刻的鎌倉初期復古作品中的佳品。 在藥師三尊的左右,還有守護四方的四天王的立像(平安時代)。
五重塔(國寶)
國寶五重塔是京都現存最為悠久的木造建築。936年,朱雀天皇為其父醍醐天皇祈禱冥福,著手興建五重塔,歷經15年竣工。該塔塔高38公尺,其中塔頂13公尺的相輪(塔頂上方的金屬部分),約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盡顯平安時代(794-1185)佛塔的莊嚴肅穆。塔的首層內部牆壁繪有被指定為國寶的壁畫。
壁畫之一的「兩界曼荼羅」在真言宗中廣為人知,以圖解形式描繪了金剛界與胎藏界的型態。金剛界示範永恆不變的宇宙原則,胎藏界則示範佛性的原動力。兩者結合即成兩界曼荼羅,象徵日本密教形上學的重要階段。
另一幅壁畫的主題則是真言宗祖師「真言八祖」。真言宗的一大特徵,便是由師父親自向弟子傳授始祖創立本教的由來及其教義。此壁畫繪製於佛塔中心,令寺院整體價值大為提升。兩幅彌足珍貴的壁畫,是10世紀平安時代的佛教代表畫作,同時亦象徵著密教的重要教義。
五重塔初層壁畫 平安時期(國寶)
五重塔這座建築物自身不但被指定為國寶,其一層內部的壁畫也被獨立指定為國寶。
這些壁畫被認為是日本密教繪畫的始祖,將兩界曼陀羅的諸神和真言八祖像描繪得淋漓盡致。這些是僅存的十世紀的繪畫,但是創作年代卻很明確,作為佛教繪畫的傑作而獲得很高的評價。 尤其是其中的真言八祖空海像,是現存的日本最古老的空海畫像,從這個意義來說也是非常珍貴的。
不動堂
不動堂位於散布著眾多廳堂的下醍醐,造型小巧,供奉五大明王。除祭祀明王之外,不動堂亦是焚燒護摩的壇場,以祈求世界和平與繁榮。其名取自五大明王中地位最為重要、位於正中央的「不動明王」。
不動明王本是起源於印度的古老神明,不過在日本佛教中,祂不僅是守護神,更在山岳信仰的神祇中占有一席之地。醍醐寺因與修驗道關係緊密,故不動明王的存在便隨處可見。堂前舉行的焚燒護摩儀式相當知名,熊熊烈火營造出的壯觀景象;僧侶們渾厚有力的祈禱幻生出神秘之音——這些都可謂非凡體驗。儀式上,還時常可見信眾專注的聆聽之姿。
真如三昧耶堂
真如三昧耶堂作為下醍醐區域內最新的佛堂之一,於1997年落成並舉行請佛儀式。此處本是法華三昧堂,順應朱雀天皇(923-952,在位期間930-946)的意願於940年代創建,後在應仁之亂中的1470年被燒燬,成為目前佛堂的前身。
真如三昧耶堂內,本尊釋迦牟尼涅槃佛像,刻畫出其圓寂的姿態。全球各派佛教正典中皆保有此教義與佛像的印跡。
祖師堂
祖師堂由義演准后於1605年創建,他是當時醍醐寺的住持,亦是16世紀大改建工程的核心人物。堂內供奉空海與開創醍醐寺的聖寶,兩位偉大僧人的雕像便安放於此。
祖師堂本是真言宗寺院中最重要的佛堂之一,也是僧尼修行生活的主要場所,醍醐寺的祖師堂亦不例外。每年6月15日,祖師堂會舉行「降誕會」,以紀念醍醐寺開山始祖聖寶之師——空海的誕辰日。
觀音堂
下醍醐的觀音堂本以「大講堂」之名為人所知,然而收藏觀音像的上醍醐准胝堂於2008年遭雷擊燒燬,本尊觀音像因而被移至新堂,其後獲「觀音堂」之名。
觀音像造於1798年,僅於每年5月公開,為期一週。由於宗教原因及對神佛的敬畏,大多數日本寺院及神社對開啟神龕帷幕皆有嚴格限制,觀音堂亦是其中一例。另外,供奉神聖雕像的神社通常門扉緊閉,「開扉式」即是為紀念神社難得打開正殿大門而舉行的儀式。
堂內供奉多尊雕像,包括真言宗教義中佔有中心地位的二佛。一是阿彌陀佛如來,祂擁有無量光及無量壽,同時是淨土宗和日蓮宗的本尊。這尊阿彌陀佛如來像造於平安時代(794-1185)後期。二是大日如來,祂是真言宗密教本尊,亦是宇宙化身。
觀音堂是知名的「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中第11處巡禮聖地,來客可在此獲得准胝觀音的御朱印。
辯天堂
辯天堂供奉藝術與知識女神「辯才天」。辯才天是來自印度教及道教等其他宗教的福德眾神「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備受世人喜愛。七神可招來各異的恩德與財運,17世紀後便以目前形象為人所知。辯才天源自與智慧、音樂、藝術相關的印度教女神,一般常以彈奏琵琶的模樣現身。
辯天堂建於1930年,以紀念醍醐天皇逝世滿千年。此堂不向公眾開放,只能透過格柵觀賞內部祭壇,不過即便如此,辯天堂仍是醍醐寺中最受推崇的拍照景點之一。辯天堂採用朱紅色的木材,在白牆的襯托之下,充滿了日本神道教的經典元素,可為世人消災解厄。半圓拱橋下是鯉魚池,坐落樹林之間,氛圍莊嚴肅穆。尤其入秋後,楓葉與銀杏葉紅黃交映,更加動人美麗。不妨來古時高僧的起居處「壽庵」一邊飲茶一邊欣賞辯天堂,必然能享受片刻的幸福時光。
成身院(女人堂)
位於通往上醍醐的登山口,由於古時候女性從此處登山參拜山上的諸佛,從而通稱為“女人堂”。現在的本堂被認為是江戶初期重建的。供奉著的主佛是山上的准胝觀音的分身。本堂前依次供奉著不動明王、理源大師、彌勒菩薩、役行者和地藏菩薩。
報恩院
醍醐寺第三十五代住持憲深,將原上醍醐的極樂坊作為其活動場所,從此更名為報恩院。後來,受後宇多法皇之命遷至下醍醐,明治時期遷至於此。
這裡每天下午1點之後焚燒護摩,向本尊不動明王祈禱闔家平安,生意興隆,除厄招福,並在堂前祈求交通安全。
靈寶館
靈寶館是位於下醍醐境內的博物館,興建於1935年,專門用於收藏超過7萬件國寶及其他寶物。其收藏品規模宏大,曾於世界各國的大型展覽中展出,向世人傳遞日本佛教美術及文化的精髓。靈寶館會於每年春秋兩季各辦一次特別展,由館內專家及知名博物館的「學藝員(類似策展人)」指導,相當值得一觀。
木造金箔的藥師三尊坐像是醍醐寺最大型的國寶,亦是常設展示的焦點之一。本尊藥師如來的兩側安放著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藥師如來能治病除苦,因此佛教一經傳入日本,對藥師如來的信仰便迅速普及開來。本尊造於913年,被視作京都最古老的佛像,採用平安時代(794-1185)中期的貞觀樣式,將藥師如來的慈悲之心復現於世人面前。佛像的細膩衣褶與魁梧身材形成鮮明對比,令人印象深刻。佛像原本位於山頂上的藥師堂,後為避免乾燥環境對其造成影響,以人工搬運方式移至靈寶館,目前一年四季皆可參觀。
更為重要的常設展示佛像,非五大明王的木像莫屬。佛像本位於上醍醐五大堂,後移至靈寶館。佛教藝術中,明王常身具多臂,手持武器或動物,面露怒容,呈現佛陀智慧及慈悲,鎮壓諸般邪念惡慾。雕像為等身尺寸,採用單塊檜木雕刻而成,具備平安時代(794-1185)初期特徵,不過衣褶的表現手法較制式化,因此亦可能是11世紀的產物。其動作激昂卻不失均衡,靈動中富有生氣。這組重要文化財以其獨特少見的纖細肢體而聞名於世。真言宗中,明王的地位不可估量,僅次於佛陀及菩薩。
各明王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美德、恩惠和基本方位。坐鎮中央的雕像——不動明王,手持麻繩與寶劍。周圍則環繞著軍荼利明王(南)、大威德明王(西)、金剛夜叉明王(北)、降三世明王(東)。大威德明王是平安時代(794-1185)的產物,其他的則出自江戶時代(1603-1867)初期。
於靈寶館盛開的「醍醐大垂枝櫻」身幹挺拔,樹齡高達180年。館內還有超過40株櫻花樹。據推測,有著100年樹齡的染井吉野櫻是京都同品種中最古老的巨樹。雖然2018年的颱風對其造成過莫大創傷,不過日後卻依舊剛毅矗立,繼續綻放著迷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