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平成六年(1994年)12月被重新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醍醐寺,是一座世代相傳的“木文化”與“紙文化”的寶庫。自創建以來,醍醐寺在僧侶、天皇、貴族、武士、民眾等眾多人的祈禱中孕育著其獨自的歷史,同時也傳承著文化。現在,除了供奉在建築物及諸殿堂內的神像之外,其餘的文物被收集在總面積為一千一百坪的“靈寶館”內。這些文物是醍醐寺的寺寶,其中包括75522件國寶,425件重點保護文物,其他未被指定的佛像、繪畫等文物約有30萬件(其中古文書約10萬件)。這些來自古代及中世紀的珍貴文物被靜靜地陳列在“靈寶館”,在每年春秋兩季“靈寶館特別展”時其中的一部分會被公開。
自創建以來,這些數量龐大的寺寶在重視法流血脈傳承的歷代住持和無數僧侶們的不斷的努力下,在各界人士的祝福中,一直被尊重和守護著。
特別是在明治維新期間的被稱之為“廢佛毀釋”的浩劫中,以京都和奈良為中心的很多的寺院,為了尋求財源而不得不將佛像和法器轉讓。在那個文化遺產大量流向海外的時期,醍醐寺也面臨了艱鉅的考驗。值得慶幸的是,醍醐寺的兩支派系——三寶院法流和作為當山派修驗的惠印法流採取了一致的立場,認為應該完整地繼承和保護寺院的一切的寶物,連一張紙都不能流失。於是,醍醐寺的文物躲過了這場劫難。
從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起,醍醐寺開始致力於編制調查目錄。其成果作為學術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年年獲得很高的評價。這份調查目錄是今天的“醍醐寺文物研究所”成立的基礎,也是文物管理的基礎。不僅如此,工作人員現在將這些繼承下來的古文書、佛像、美術工藝、建築物等全部的文物進行數據庫化,建立了“醍醐寺文物綜合管理系統”,以便能夠更好地管理。今後,本網站將對這些寺寶做出逐一的介紹。